周金龙 爱拉二胡的六旬修鞋匠 |
2019年06月25日 08:49:07 |
桐君街道富春路君政弄路口一家修鞋店,回头率特高,不仅是因为老鞋匠修鞋手艺精湛,也因为他拉的一手好二胡。 悠扬的旋律从这双粗糙的大手下不断传出来,曲调悠扬,透着乐观和知足。 老鞋匠名叫周金龙,年过60,有人称他为最有情调的修鞋匠,原因是这一行里,数他最懂二胡。 以“二胡”会友 修鞋铺变成文艺舞台 经常路过富春路君政弄路口,都会看见周金龙在修鞋铺里专注地拉着二胡。一把陈旧的竹椅子,一把被磨得锃亮的二胡,还有一个黝黑的乐谱架,他总是微微低着头,心无旁骛地拉着手中那把已斑驳的二胡,整个身体随着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摇摆晃动。那二胡的曲调,或是高昂,或是婉转,或是悠扬,穿过繁华的街道,在小城的上空回荡。 “他的二胡拉得可好了,现在已是我们这里的‘名人’,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他。”在场的围观者都对周金龙竖起了大拇指。 “平时没生意的时候,我就会掏出二胡对着乐谱练练,就是消磨时间用的,根本谈不上专业。”一曲拉完后,周金龙显得很谦虚,向周围的市民微笑点头。 “现在,许多顾客来鞋铺不是为了修鞋,而是来听他拉二胡。”在附近居住的姚先生介绍,由于他的二胡拉得好,许多顾客都是冲着听听二胡音乐来的,“有的顾客修完鞋,会主动要求他拉一曲欣赏欣赏!” 对于顾客的要求,周金龙一般都会满足。就这样,他在当地的名声越来越大,慕名前来的顾客也越来越多。尤其是傍晚时分,趁空闲的时间,周金龙经常会与另外几名二胡爱好者切磋“技艺”,每次切磋他们都很专注,完全沉浸于音乐声当中。因此,他的修鞋铺常常会吸引一大波“票友”围观,偶尔还会有志同道合的“票友”吼个几嗓子帮忙助兴。 “少的时候五、六个,多的时候十几个。大部分都是退休的老人,闲着一起玩呗!”周金龙表示,这些所谓的“票友”原先都是不认识的,只是由于爱好二胡,所以大家有空常在他的店铺里“聚会”。而且,他们之间也没有相互的联系方式,只有个别老伙伴才有。所以,所谓的“聚会”也都不是事先约好的,只是谁有空谁就过来,凑一起玩罢了。 “这么多票友里,印象最深的有两个。其中一个是退休警察,家住在分水镇,尽管住得远,也总是有事没事就往我铺子跑。还有一个是退休教师,经常会打印好一堆乐谱来送我,然后跟我一起交流学习。”周金龙一边说,一边拿出厚厚的一叠乐谱进行展示。 “乐谱虽多,但我一般都挑简单的练习。”周金龙说,老年人拉二胡纯属个人兴趣爱好,不求专业,但求专心。他平时拉得最多的就是《追鱼》《十八相送》等戏曲,偶尔也拉类似《不忘阶级苦》等红色歌曲。像《二泉映月》等高难度歌曲,他一般都不怎么练习,因为耗费时间太多、学习也辛苦,他只求开心、快乐就行。 修鞋曾是谋生手段 现在却是休闲生活 周金龙的老家在合村乡,原先一直都是务农生活,后来在40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,病愈之后,由于无法再从事体力重活,便选择到县城讨生活。 “修鞋不需要花费多大体力,在当时也比较流行。”21世纪初,就是抱着这种想法,周金龙便拜在了一位老鞋匠门下,开始学手艺。学成之后,他便在当时的洋塘路段开了一家修鞋铺。一直到了2009年,他才搬到现在的位置——富春路君政弄路口。他表示,就是在漫长的修鞋生涯里,他才有机会、有时间去接触二胡。 一众店面房中,最醒目的就是“机器修鞋”这四个红底黄字的大字,右下方同样是红底黄字“鞋子缩小放大、修雨伞、修拉链、旅游鞋清洗”,只是字体略微小一点,这就是老鞋匠周金龙的修鞋铺。 “主营业务是修鞋,偶尔也顺带修雨伞等小物件。”周金龙坦言,除了修鞋的手艺是正儿八经的跟着师傅学的手艺,其它都是从别的手艺人那“偷师”的,或者是平时自己琢磨钻研的,因为平时就爱捣鼓这些小玩意儿。“而且,这也是顾客需要,好多来修雨伞的顾客都说,跑了全城,只有我这一家会修雨伞。所以为了他们的需求,我也要求自己与时俱进,经常练习新的雨伞制作工艺。”他略带自豪地说道。 与其说是一家修鞋铺,这里更像一座颇有年代感的橱窗。不足5平米的店铺,前宽后窄,呈一个锥形,打开四方的店门,活脱脱就是一扇窗户。平时,他在铺子里面给人修鞋时,拉,扯,钻,压……好生忙活,而从外往里看,就像是透过橱窗在看一部纪录片,而他就是片子里弘扬传统手艺的匠人。 周金龙的修鞋铺除了一台修鞋机和各种工具外,堆满了鞋子、雨伞等杂物。据他回忆,经他双手用坏的补鞋机不下5台,修好的鞋不计其数。他的铺子里还放着一把竹椅、一把躺椅和一只木凳,除了竹椅是自己干活时坐的以外,其它都是给客人或是一起拉二胡的老友坐的。来了顾客,他就招呼坐下,然后看需要修补的鞋,如果修补成本太高,他就如实相告,劝顾客不要再修了。在通常情况下,修补费最贵的不超过二十元,一般的都是几元钱。来了熟人,他也招呼坐下,边干活,边聊天,当地居民也乐意到那里坐坐。实际上周边的老居民都是他的熟人,因此周金龙干活时常常有说有笑,不冷清。 “现在,每天5点半左右起床,洗漱吃饭过后,就会步行至铺子里,差不多6点半左右就开门营业。有生意的话就修鞋,没生意的话就拉二胡,然后晚上7点半准时回家。”周金龙说,过去靠修鞋养活了全家,想想确实不容易,现在好了,生活无忧,开店修鞋,除了可以赚点钱外,还可以与人聊天,拉二胡,充实又闲适。 记者手记 老有所乐的另一种解读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瞎子阿炳和《二泉映月》故事的缘故,所以在笔者的印象里,二胡一直都是那种自带悲伤色彩的乐器。每当二胡的乐声响起,脑海里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一个戴着墨镜、一身素衣的穷困潦倒的老人在街头拉二胡卖艺的凄惨画面。 然而,听老鞋匠周金龙拉二胡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——他沉浸在那悠扬的乐曲中,左手在琴杆上上下移动,手指仿佛在跳琴弦上的芭蕾舞,右手有力的运弓,仿佛要把心中的感情抖出来。在他面如平湖、泰然自若的表情下,饱含的是一种对生活自然流露的满足,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与快乐。 对周金龙而言,早已过了需要他出门修鞋来补贴家用的年纪,但他仍每天坚持开门营业,是因为有人“需要”。左邻右舍需要他修鞋的手艺,也需要他二胡的技艺,当然,他也需要这些老友的相伴。 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。我想大概莫过于周金龙老人这般,“老有所养”“老有所乐”罢了。
|
原标题: 周金龙 爱拉二胡的六旬修鞋匠 |
作者:记者 邓晓忠 文/摄 网络编辑:周叶剑 |